作者:李东耳

2022年手机有些卖不动了。

先是中国信通院发布数据,2022年1-4月,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8742.5万部,同比下降30.3%,又有IDC发布报告称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将同比下降3.5%至13.1亿部,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同比减少11.5%。

即便IDC表示,2022年下半年手机行业阻力有望减弱,但2023年智能手机行业增速也只是有望回升至5%。

从2007年苹果发布iPhone以来,智能手机已经发展了14年。然而无论是当初的iPhone惊艳全球,成为高端机的同义词,还是各大安卓品牌混战,智能手机市场的火热都已成为过去,手机越出越快,人们对新手机的期待却越来越低。即便是年初被炒得火热的折叠屏手机,据DSCC的数据,2022年第一季度在全球范围内的出货量也只有222万部。

为何手机越来越难卖?手机厂商们现在又在干什么呢?

折叠屏没能救起智能手机市场

2018年10月,柔宇科技发售全球首款消费级可折叠柔性屏手机FlexPai柔派。

在柔宇发布第一款折叠屏手机的4年后,折叠屏才真正进入大众视野,但消费者对于折叠屏的期待却远不及当年的iPhone,很多人对于折叠屏仍是观望态度。

“不实用”是不少人对于折叠屏的感受。虽然不少消费者在第一次亲自接触到折叠屏手机时会被其科技感爆棚的外观所吸引,然而实际体验后又感觉并不值得买。

价格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折叠屏的因素之一,但只是一方面原因。根据小米、OPPO、华为、vivo的官网显示,当前主要手机制造商折叠屏手机的价格均在8000元以上,这样的价格虽然贵,并不适合大多数用户,但还在高端手机的正常价格范围之内。

让大量消费者对折叠屏失望的首先就是重量和尺寸,这也是关于折叠屏的负面评价中最突出的一个,甚至有评测直言,折叠屏手机“不做到足够轻,那就绝对不可能成为主流”。

尺寸问题也同样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且不说折叠屏手机展开后的尺寸该如何才能更舒适,即便是折叠后的手机,该如何放进兜里也是个问题,太大或太厚的手机就只能放进包里,也违背了手机便携的要求。

其次就是不少人对折叠屏的质量还不放心。当前消费者对于折叠屏质量最关心的,就是折痕问题,在黑猫投诉等平台,折痕都是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

这同时也是当前手机厂商重点宣传的方向之一。由于当前折叠屏还无法彻底解决折痕问题,因此轻折痕成了卖点。

除折痕外,漏液、黑屏等问题也是消费者投诉的重点,出现这些情况后往往需要换屏。但涉及到换屏后又出现了新问题,一是换屏价格太昂贵,同样的价钱甚至已经可以再买一台新手机,二是由于当前折叠屏技术还不完善,即便换了屏,这些问题仍然有可能存在。

上述问题导致即便折叠屏在阅读、看视频等方面比传统智能手机效果好,但距离获得大多数消费者认可,还有一段距离。

终端需求降低影响整个产业链

折叠屏毕竟是新产品,在问世之初难免会出现成本高价格高无法走入大众市场的情况,不少观点也认为当前的折叠屏手机还是过渡阶段。因此,折叠屏的未来依旧值得期待。

同时,对于智能手机行业而言,智能手机行业太需要让手机有一个新面貌了。

自iPhone诞生以来,智能手机的外形就已经被固定下来,特别是在智能手机进入全面屏时代后,手机硬件上的变化越来越少,随着手机软件系统上的进步升级,以及消费者对手机配置越来越了解,高价低配手机越来越少。无论手机厂商是否承认,在硬件和软件上,智能手机都发展到了瓶颈。

这个瓶颈在产品上的表现之一,就是和几年前相比,各大品牌的特色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品牌开始在手机配色、摄像头模组等方面做文章,新手机越出越快,但消费者们却对换新手机不再感兴趣,旧手机似乎还能继续用,新手机似乎也没什么新颖之处。

手机越来越难卖,结果自然是出货量的下滑。

据IDC的数据,2017-2021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分别为4.44亿台、3.97亿台、3.7亿台、3.26亿台、3.29亿台,5年的时间里仅2021年出货量略增1%。

手机行业的不景气也传导到了上游,手机芯片行业被传大幅砍单。

据天风证券分析师郭明錤日前表示,中国内地安卓手机市场持续衰退,今年已砍掉2.7亿部订单。另据中国经营报报道,联发科已将2022年全年智能机芯片出货量预期小幅下修至5.7亿-6亿组。其中天玑9000芯片的全年出货量或从1000万套缩减至500万-600万套,高通方面则可能会在SM8550今年底出货后,将SM8450与SM8475降价30%-40%,以利于出清库存。

浦银国际研究研报显示,二季度智能手机需求疲软继续拖累摄像头厂商出货量表现,智能手机的疲软需求在5月、6月不会有明显改善。

根据舜宇光学科技(02382.HK)公告显示,2022年1-5月,舜宇光学科技的手机镜头出货量为5.79亿件,同比降8.24%,其中除4月出货量同比增3.5%外,其余各月均为下降;手机镜头模组出货量为2.48亿件,同比降19.86%,且各月同比均降。

丘钛科技(01478.HK)1-5月摄像头模组出货量合计1.83亿件,其中手机摄像头模组1.82亿件,2021年同期摄像头模组出货量为1.85亿件;指纹识别模组出货量3515.8万件,2021年同期为4512.5万件。

此外,据财联社报道,大立光CEO林恩平表示,8P机种愈来愈多,9P今年也可能会导入,只是大家对高端机种销售普遍比去年还悲观,不过趋势上,下半年应该还是会比上半年好。

手机厂商纷纷搞副业

在手机行业由拼增量向争存量的转变过程中,作为中国主要手机厂商,小米集团、OPPO、vivo等厂商均已开拓其他业务线。

小米集团(01810.HK)除手机和AIoT外,当前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其造车业务。据天眼查APP,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公布“车辆控制方法、装置、介质、芯片、电子设备及车辆”专利。

据天眼查APP,该专利主要涉及自动驾驶技术,如根据目标车辆的当前位置和车道路由信息,确定目标车辆所在道路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待定行驶车道;在待定行驶车道包含目标车辆正在行驶的当前车道的情况下,根据待定行驶车道的行驶效率,确定目标车辆的目标车道;并根据目标车道控制目标车辆行驶等。

OPPO近年来也在广泛开展其他业务,如布局IoT、推出自己的无线耳机和平板电脑、与上汽合作打造汽车生态圈,近期又发布了AR/VR相关专利。

不过,相对于小米集团,OPPO入局IoT领域的时间较晚,产品种类相对较少,主要产品就是智能电视、智能手表/手环,生态建设上还略显不足,且略有步华为、小米集团后尘的感觉。

Vivo也在布局IoT,且从其官网上看,vivo的产品要比OPPO更丰富些;虽然在AR/VR上的动静不多,但已有过VR产品上市。

和OPPO一样,vivo入局IoT时间也比较晚,即便是和老对手华为、小米集团相比,vivo和OPPO也已是后辈。

值得注意的是,在AR/VR领域,华米OV有着各自不同的想法。

华为更加注重视频,在其2022年公布的几项专利中,有多项涉及VR弹幕的专利,通过在 VR 播放视频上方设立一个新的透明弹幕层,实现弹幕在空间上分流,摆脱传统视频播放器页面的限制;

小米则更加关注其米家生态,并公布了一项AR购物专利,方便消费者在超市等场景中快速找到商品等;

OPPO公布了一项眼底摄像技术专利,可用于进行健康监测,虽然该专利目前还难以商业化,但也表明OPPO有通过AR/VR进入健康领域的想法;

Vivo则在近日公布了一项水冷VR设备专利,主要用于解决VR头显的散热问题。

在智能手机遇到发展瓶颈的当下,开辟新的业务自然是一个选择,AR/VR这个新产业能否帮助手机厂商度过难关值得期待。

作者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