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hirley

保时捷“换帅”及调整电动车销售计划,揭开了欧洲车企在电动汽车领域困境的冰山一角。

7月22日,保时捷宣布,推翻了之前制定的电动汽车销量计划——要在2030年把电动汽车做到保时捷新车销量的80%以上。

7月15日,通用汽车也宣布,由于电动汽车需求放缓,将无法实现到2025年底生产10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未来电动汽车计划将根据需求灵活调整。

更早之前,奔驰宣布将50%电动车销售占比的计划从2025年推迟到2030年;凯迪拉克也确认2030年后继续销售燃油车,而此前其计划到2030年将不再销售内燃机车型。

曾经坚定推进电气化的欧洲汽车制造商们,如今为何纷纷放缓脚步?

01 欧洲汽车销量与利润双重下滑

2024年上半年,欧洲汽车生产商的财报数据实在不好看。

多家汽车制造商发布的财报显示,汽车销量出现了大幅下滑,利润也随之锐减。

更无奈的还是哪怕使用降价策略,不仅提不起销量,而且利润也保不住。根据最新的市场研究数据,欧洲15国电动车销量同比大降了13.5%。

欧美市场的电动车遇冷从去年就开始了。据EV Sales统计数据,2023年美国新车销售中只有9%是电动车。华尔街日报和巴伦周刊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12月,欧洲的纯电车销售量同比下降了近四分之一,混电车下降了34%。

销量下滑直接导致车企利润的缩减。

在电气化转型的过程中,车企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技术研发、生产线改造和市场营销等活动。然而,由于电动汽车的普及速度未达预期,加之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车企在电气化转型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面对这种困境,不少车企选择调整原有的电动车销售计划。法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彼欧集团(OPmobility)曾表示,由于市场消费者对购买电动汽车存在较多顾虑,许多汽车制造商正在重启内燃机汽车的开发计划。

02 欧洲汽车的零部件供应链困境

欧洲汽车生产商在电动车转型过程中,最大挑战其实来自零部件供应链。

电动汽车的生产需要大量的新型零部件,如电池、电动机和电力控制系统等。零部件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成为车企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方面,由于电动汽车需求低于预期,车企纷纷取消和推迟订单,导致零部件供应商陷入困境。许多零部件供应商在电气化转型中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但由于市场需求的不稳定,他们面临着订单减少、库存积压和资金链紧张等问题。一些供应商甚至因为无法承受亏损而选择了破产。

咨询公司Falkensteg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德国已有20家年收入超过1000万欧元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申请破产,数量同比激增60%。

另一方面,电动车的核心部件——锂电池的供应链也存在问题。

欧洲电池企业在技术成熟度和加工良品率上与中国电池供应商相比存在明显差距。由于技术不够成熟,加工良品率不足,欧洲电池企业失去了大量订单,在技术上的短板凸显。例如,德国电池企业Northvolt就曾失去了宝马价值20亿美元的电池订单。

与此同时,中国电池供应商则凭借完善的技术和大量市场验证,在欧洲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宁德时代与Stellantis签署谅解备忘录,宁德时代将向Stellantis提供磷酸铁锂(LFP)电池和模块,用于欧洲制造的电动汽车。并且宁德时代在德国图林根州建立了其在欧洲的第一座电池工厂,该工厂为宝马、戴姆勒等欧洲汽车制造商提供电池电芯。

此外,国轩高科德国工厂的首条电池生产线于2023年9月正式投产;敏实集团与雷诺集团在法国北部上法兰西大区的“电池谷”联合投资了两条电池盒生产线,也在2023年启动生产;蜂巢能源计划在德国勃兰登堡州建设电芯工厂,预计将于2025年投产;远景动力宣布在法国建设动力电池超级工厂。

03 抢占欧洲市场 是中国车企出海的好出路吗?

与欧洲电动车企业转型受阻不同的是,中国新能源车企正在积极出海,抢占欧洲市场。

据外媒insideevs报道,根据欧洲最新的电动汽车销量数据,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销量已经占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18.5%。

根据Jato Dynamics报告中的数据,5月份中国制造的纯电动汽车欧洲市场销量同比增长了25%,达到近28000辆,占电动汽车细分市场的18.5%。

这一增长势头表明,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正在迅速扩张。中国车企如比亚迪、蔚来等在欧洲市场推出了多款具有竞争力的电动汽车产品,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7月2日,法国汽车租赁公司Ayvens与比亚迪在深圳总部签署了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目的是分销电动乘用车和轻型汽车至欧洲客户。

Ayvens计划利用比亚迪的经销商网络,向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租赁服务。目前,运营租赁服务将在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提供,并有意向扩展至其他欧洲国家。

但就在7月24日,外媒报道,因为中国出口欧洲的电动车数量持续扩大,没有及时转运或售出的电动车,已经将不少欧洲港口挤满。

报道称,从今年4月份开始,在欧洲最大的汽车转运港——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布鲁日港口,进口电动车陆续停留。积压的电动车让安特卫普港变成了“停车场”。同样被变成停车场的港口,还有德国不来梅港、荷兰鹿特丹港等欧洲基础港口,同样挤满了中国的电动汽车。

而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还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品牌认知度、售后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与当地经销商的合作等。

根本的问题更在于消费需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颜景辉分析,欧美电车消费需求不足,部分原因是单车售价昂贵,例如美国电动车平均售价要比燃油车贵近13000美元;并且当地油价比电费还便宜;同时美国消费者向来偏爱大型车,但在电动车时代,大型车意味着大电池,这就带来原材料等成本的剧增。

中国汽车企业出海欧洲能够顺利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