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imsu

威马的“复活赛”来得猝不及防。
一封《致供应商白皮书》横空出世,将这家沉寂两年半之久的车企重新拉回公众视线。这家曾经与“蔚小理”齐名的新势力车企不仅向外界勾勒出“2030年产量突破百万辆、营收达1200亿元”的宏伟蓝图,更宣布要冲刺IPO。这种在“ICU里起跑”的行为一度震惊了众网友,在负债260亿元、停产多年的困境下,威马为何敢如此高调复出?底气在哪?
“重生”的底气:市场 技术 政策
威马的故事可以追溯到2015年,创始人沈晖带着“主导吉利收购沃尔沃”这一光环杀入新能源赛道,不同于“互联网造车”的轻资产模式,威马从创立之初便选择了重资产自建工厂的道路。
这在当时看来显得颇为“特立独行”,当其他造车新势力依靠代工迅速实现量产时,威马却耗时两年建成温州生产基地,成为最早获得整车生产资质的新势力车企,更完成了中国汽车行业有史以来最大单笔融资额100亿元的巨额融资,估值一度飙升至470亿元,一时风光无两,一跃成为2020年中国独角兽汽车行业第一名。
虽然过去的辉煌已不可追,但这家工厂却成为了威马重启后的核心生产枢纽。据悉,威马温州基地已组建了一支400余人的生产团队,覆盖基础操作工、班组长、车间主任等全岗位体系,确保生产流程顺畅无阻。该团队已成功下线多辆EX5与E5车型,以检验市场流通和用户反馈。
之所以选择这两款车来“破冰”,原因在于EX5 2019年以1.68万辆的上险量成为当年造车新势力交付冠军,而E5则在网约车市场有所涉猎,积累了一定的用户基础和市场认知度。作为威马品牌相对成熟的车型,这两款车不仅能帮助复产后的威马快速填补产品上的空白,还能在重启供应链合作和经销商网络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在供应链与资金支持方面,翔飞已明确初期将投入10亿元用于设备升级、供应链恢复与产品开发,目前已与215家历史供应商取得联系,少数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的供应商仍在协商解决中。
另外,政策支持也为威马的复活注入了强心剂。上海、温州两地均对威马的复工复产给予鼎力支持,温州市更是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协助协调浙江本地供应商资源,推动合作落地。在政策补贴方面,温州考虑为威马复工复产、产线技改、产品研发提供资金支持,并优先将新威马纳入本地公共采购清单。加之温州基地2026年将达到10万辆的产量目标,为威马的产能储备和资金支持奠定一定基础。
技术方面,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作为早期入局的造车新势力,威马在智能驾驶领域有着一定的积淀,其与百度联合开发的AVP自主泊车功能已实现特定场景下的L4级无人驾驶能力。同时,威马还积累了3.5万辆智能汽车的驾驶数据,构建了更懂中国路况的自动驾驶数据库。根据威马的规划,其将在2027-2028年实现高阶辅助驾驶车型的量产,过往的技术积累将为其在高阶辅助驾驶技术的迭代上提供有力支撑。
底气背后的现实挑战
尽管底气十足,威马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当其冲的便是资金挑战。尽管翔飞正以股东优质资产作为增信,与温州本地金融机构对接融资,为威马的生产运营提供资金保障,但资金链紧张仍是威马面临的最大考验。据悉,威马有效债权超过148亿元,另有112亿元暂缓债权。仅完成交接和初步恢复生产,威马就需要数十亿元现金注入,若要真正重启威马,资金缺口可能超过百亿元。而宝能系自身债务缠身,截至2025年6月,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数据显示,深圳市宝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被执行总金额超过500亿元,宝能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被执行金额逾120亿元。其能否为威马持续“输血”,尚未可知。
IPO方面,威马曾多次寻求上市,但无论是冲刺科创板,还是港股借壳、美股并购,均以失败告终。多次上市“折戟”不仅消耗了投资者信任,而且也使其错失了新能源汽车行业融资的黄金窗口期。如今的造车新势力普遍深陷于“不赚钱”的困境,仅有零跑和理想实现了盈利,小鹏和蔚来仍在盈利冲刺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威马想要获得资本青睐难度可想而知。
另外,在品牌信誉度和产品竞争力方面,威马破产前就因自燃、锁电等事故问题频发,更因拒绝承认消防鉴定报告,否认白纸黑字的“电池故障引发火灾”,一口咬定是“碰撞导致起火”这一行为而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信任。破产后车主陷入“孤儿车”的困境也闹得沸沸扬扬,维修无门维权无果,这些“不堪回首”的过往都意味着重生后的威马要付出极大的精力来修复消费者信心。
在产品方面,“破冰”车型EX5和E5是2018年和2021年的产物,无论在设计、智能化水平还是性能方面,与当今市场上的竞争对手相比均无优势可言。尽管威马后续将推出新车型,但从“画饼”到“落地”,能否如威马所愿在5年内取得成果,新车的市场反馈如何,消费者是否买账,一切仍是未知数。
供应链重建与管理团队磨合的挑战同样严峻。虽然威马开启“复活”计划后,多数供应商已表态愿意与其合作,但历史遗留的威马17.34亿元欠款仍是悬在合作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尽管重整计划设定了债务清偿方案,15万元以下的小额债权可获全额现金偿付,大额债权则通过“现金+信托受益权”组合偿还。但信托受益权的价值仍取决于威马未来的经营状况,若经营持续困难,受益权兑现可能面临延期或缩水风险。因此,对于供应商而言,疑虑并未完全消除。
团队管理方面,威马重整投资人和新股东深圳翔飞组建的143人团队中既有翔飞员工,也有威马前员工,不同企业文化融合能否顺利,是否会产生内耗,这是目前威马需要面对的问题,而这也和威马复产和威马IPO计划的推进效率息息相关。
因此,总而言之,威马的“重生”之路注定充满坎坷与挑战。尽管它此前积累了一定的市场认知度、技术,并享有政策红利“保驾护航”,但它所要面对的资金、品牌口碑、供应链等难题无疑更为棘手。况且,如今的新能源市场已非威马所熟悉的那般,头部车型在细分市场的集中度已超60%,边缘玩家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这意味着威马只有跻身头部玩家这一条“活路”可走。
此外,根据蔚来李斌的预测,明年一季度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可能是今年四季度的一半左右。也就是说,威马刚复产就要面临市场下滑的挑战。对于威马而言,复产是生死之战,IPO是背水一战,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