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猛

过去一年,因疫情肆虐和能源危机等社会问题,给全国几乎各行各业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但风景这边独好,储能行业业绩涨势喜人。

2023年以来,已有34家规模较大的储能企业,先后公布了年度业绩报告,涵盖电池材料、储能电池、储能变流器、储能系统等多个业务范围。大多数储能企业一路高歌猛进,在2022年都实现了盈利,并超过100%的正增长,总净利润超1800亿元。

作为汽车产业供应链环节的重要板块,储能行业对汽车前端市场有着直接影响,那么,储能市场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到底如何?

储能行业景气度持续提高 利润空间不断扩大

回望2022年,随着汽车“新四化”的持续推动,以动力电池为能量源的新能源汽车,快速侵占市场份额。但市场需求旺盛的背后,原材料涨价供不应求、工厂产能受限等问题,也不断困扰着主机厂们的生存与发展。

不过,受宏观政策和市场需求增加,储能行业景气度则持续提高,促使上游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扩大。

在储能产业链上游,净利润同比增长超100%的企业包括融捷股份、天齐锂业、天华超净等12家。其中,融捷股份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2亿-26亿元,同比增长3121.58%-3707.33%。即使在利润膨胀的产业链上游,30倍的增长依旧相当可观。

而在产业链下游,根据目前的公开信息来看,共有比亚迪、宁德时代、鹏辉能源等11家企业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100%。

其中,比亚迪去年预计年度营业收入突破4200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达160亿-170亿元,同比增长425.42%-458.2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盈利151亿-163亿元,同比增长1103.55%-1199.20%。比亚迪对此表示,2022年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总装机为89.84GWh,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爆发式增长,是其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业绩收入来看,宁德时代独占鳌头,预计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91亿元-315亿元,同比增长83%-98%。

从业绩增速来看,融捷股份一马当先,预计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2亿元-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21.58%-3707.33%。

此外,“千亿锂王”天齐锂业也交出了高增速答卷,预计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31亿元-256亿元,同比大增1011.19%-1131.45%。

不过,也并非所有企业都抓住了新能源的风口实现业绩增长。根据孚能科技发布的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净利润为亏损7.9亿-9.2亿元。

对于业绩亏损的原因,孚能科技方面表示,2022年以碳酸锂为代表的主要原材料价格较上年大幅上涨,导致公司产品成本上涨,公司虽与主要客户建立了价格联动机制,但与部分客户的价格联动机制调整未达预期;而同时部分高毛利客户提货放缓,挤压公司毛利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2023年的到来,全钒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熔盐储热等新兴长时储能技术同样获得了大量关注,长时储能已成为储能领域的新风口。

猫头鹰车志认为,伴随全球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表前储能进入建设高峰期。

市场投资规模空前 商业化仍有待时日

2023年,安全长时储能时代或将来临。

据巅峰储能统计,包括中核汇能、国家电网、华电集团在内的11家央企已布局长时储能赛道。随着长时储能市场规模同样在快速增长,以压缩空气储能、液流储能技术为基础的储能电站规模均已达到了百兆瓦级别。

2022年10月,国内首个国家级大型化学储能示范项目——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在大连市正式并网发电。该项目创下了全球功率最大、容量最大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纪录,同时也标志着液流电池技术步入产业化发展阶段。

当然了,储能市场的空前火热,得益于各国的高度关注和百花齐放的技术路线。

咨询机构伍德麦肯兹指出,在全球范围内,建成已投运的长时储能项目价值已超过300亿美元。从2019年至今,全球长时储能项目已经吸引了580亿美元的投资,这些项目如果全部投建完成,全球长时储能装机总量预计将新增5700万千瓦,相当于2022年全球长时储能总装机的3倍左右。

虽然市场火热,但业内普遍认为,大部分长时储能技术本身尚不成熟,存在着商业模式不明朗、融资困难等多重挑战,储能系统开发商想要扩大规模并实现盈利可能还需要时间。

另外伍德麦肯兹分析指出,虽然市场上已经涌现出多种长时储能技术,但这些技术远不能满足电网所需。长时储能的市场需求仍面临着其他新兴低碳技术的竞争,包括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技术、绿氢发电技术等。该机构认为,时至目前,抽水蓄能是唯一能够大规模开发的长时储能技术,2030年前抽水蓄能技术可能仍将占据长时储能市场的主导地位。

但是,抽水蓄能技术的方案也并非完善。巅峰能源则认为,抽水蓄能技术虽最为成熟、平准化度电成本最低,但仍存在设备选址受限、项目开发周期较长的短板。该机构还指出,在无资源约束的情况下,平准化度电成本将是衡量各种长时储能技术优劣的最重要指标,但考虑到储能技术特点和应用场景的不同。最终,长时储能市场将呈现千帆竞发的局面。

猫头鹰车志分析认为,全球范围内长时储能虽需求广阔,但要加快长时储能技术的商业化进程,不仅需要政府政策支持,储能系统开发商也应不断降低生产建设成本,实现新兴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锂电、钠电竞相争宠

对于近几年的新能源整车市场,由于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占优以及成本的不断下降,锂电池在储能领域迅速推广。以锂电为主要原材料的动力电池,占据着主流市场的绝对份额。

但是,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锂资源因为供不应求导致价格居高不下,储能产业链下游的锂电成品让主机厂们越来越“吃不消”,整个市场急需寻求替代方案,来弥补主机厂采购的高成本缺口。

与此同时,锂电池汽车及锂电储能爆炸的事故也在增加。尤其锂电池储能,其爆炸的主要原因是储能对电池的容量较电动车的需求明显增大,而锂离子电池很容易发生电池内部的短路而导致自燃,且电池本身的设计以及外界的电、热干扰都会影响到储能系统的安全性。随着锂电池数量的增加,起火概率也与之变高。

钠电池由于具备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较好、低温性能表现优异等特点,符合新能源汽车对电池技术的要求,因此钠电池成为接棒锂电池供应汽车产业的最佳方案。

在储能方面,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发布《2022储能产业应用研究报告》中显示,钠电池是电化学储能的主要技术形态,其装机规模1830.9MW,功率规模占比高达99.3%。报告预计到2025年,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或将达到40GW。钠离子电池将凭借低成本和资源充裕优势渗透市场前景广阔的储能市场。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在储能方面,钠离子电池若要发挥出对锂离子电池的补充甚至替代作用,除了电池本身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需要进一步提高外,还需要进一步降低成本。

DEEPTECH的报告指出,成本是钠离子电池的突出优势,但要大规模商业化后才能实现。

目前钠离子电池由于产业尚不成熟,成本优势尚未完全体现。预计钠离子电池的成本在推广期为0.5元/Wh,发展期为0.3—0.5元/Wh,爆发期为0.3元/Wh,各项费用摊薄后,钠离子的成本优势才能够显现出来。

猫头鹰车志认为,钠离子电池即使实现技术突破,但未实现成本优势的情况下,未来动力电池市场的成品形态,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是钠电与锂电并存的状况。

作者 Wang